时间: 2025-04-24 19:3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5:46
“犬吠之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狗叫的警告”。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犬吠来警示人们,通常用于比喻某种警觉或提醒。这个成语强调了警觉性的重要性,提示人们要注意周围的情况。
“犬吠之警”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特别是在《左传》《史记》等文献中多次提到犬吠作为警告的作用。狗在古代被视为忠诚的守护者,能够通过叫声来警告主人潜在的危险,因此这个成语的形成与犬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密切相关。
“犬吠之警”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犬类被视为忠诚的动物,常常被用作警示和守卫的象征。因此,“犬吠之警”不仅仅是关于警觉的成语,也反映了社会对忠诚和警惕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警觉性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潜在风险时。
每当提到“犬吠之警”,我会联想到一种紧迫感和警觉性。它提醒我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需要保持敏感,防范可能的风险。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周围的变化。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次突发**,朋友的手机在不经意间掉落在马路上,正好被经过的车压过。虽然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危险,但后来我想到了“犬吠之警”,提醒自己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身边的小事。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犬吠之警”:
夜深人静犬吠响,
警钟长鸣心中藏。
莫让沉醉迷了眼,
警觉常在路更长。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a barking dog seldom bites”,意为“叫得响的狗不咬人”,强调警告和真正的危险之间的差异。虽然这两个表达都涉及警觉,但“犬吠之警”更强调持续的警觉性,而英文表达则可能暗示警告的未必真实。
通过对“犬吠之警”的分析,我意识到保持警觉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和潜在的危险。在未来的语言学*和交流中,我会更加努力地运用这些成语,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宋史·王钦若传》:“钦若曰:‘臣尝读《晋史》,见张华为司空,听于屋瓦上得鬼谣,知其为兵兆,后果有八王之乱。今宫中夜有异声,非陛下之福也。’帝惧,问计安出。钦若曰:‘臣闻先帝尝令天下州郡各上所见异事,今请下诏,使天下悉上,则妖不胜正矣。’帝从之,于是无犬吠之警。”
《晋书·刘琨传》:“臣以顽蔽,志望有限,因缘际会,遂忝过任,秋谷既登,胡马已肥,前锋诸军并有灭冠之形,而臣所在深僻,独有犬吠之警,恐卒颠沛,无以自效。”
《后汉书·班超传》:“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阨,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依天等。又,臣一日蒙恩,得量移丘慈,今已到数月矣,思土怀归,常惧卒填沟壑,弃骸绝域,追念前比,上求复惠,遂无犬吠之警,以是反复存亡,不能自保。”
《汉书·匈奴传上》:“是以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警。”
今晏然无~,而上下数牵,即一旦事起,复遣数四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