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5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5:50
成语“犄角之势”的字面意思是“像犄角一样的势头”,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特定的局势或态势,尤其是在军事或竞争中,指的是以小的侧翼力量对抗强大的敌人或对手,强调一种特殊的防御或进攻策略。基本含义是形容一种分散的、但又具有攻击性或防守能力的局面。
“犄角之势”源于古代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犄角通常指动物的角,形象地比喻出一种分散但有力的形势。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兵法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孙子兵法》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利用地势和敌人弱点的策略,这种战术可以让少数兵力在特定的情况下反败为胜。
“犄角之势”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在**文化中,智慧和策略往往被视为重要的成功因素。“犄角之势”强调灵活应变和利用优势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团队合作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策略的运用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尤为重要。
该成语给人一种强烈的斗志和反击的感觉,联想到在逆境中努力争取胜利的情景,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情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在我大学期间,曾参与一个商业竞赛。我们的团队在资源上处于劣势,但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弱点,我们采取了“犄角之势”的策略,最终在几轮比赛中逆转局势,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应用。
在一首诗中: “犄角之势如风起,勇者无惧逆流行。 千军万马虽势强,智者巧施胜者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he underdog”(弱者反击者),强调弱小者在不利条件下奋起反击的故事。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一致,都是赞美在逆境中奋发向前的精神。
“犄角之势”不仅是一个描述局势的成语,更是一个反映策略和智慧的符号。它在我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在面对挑战时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并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公子元列营于左殿,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相约为犄角之势。
《明史·徐达传》:“达曰:‘元人有犄角之势,非急击之,恐为后患。’”
《宋史·岳飞传》:“飞曰:‘金人有犄角之势,非急击之,恐为后患。’”
《后汉书·袁绍传》:“绍兵虽多,而不能用,是以有犄角之势。”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操曰:‘布有犄角之势,非急击之,恐为后患。’”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布有犄角之势,非急击之,恐为后患。”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在九龙江近海澄县地方的海口镇,结扎水营,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