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55:32
成语“岩穴之士”字面意思是指在岩石和洞穴中生活的人。这一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的隐居生活或志不在俗,志向高远、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岩穴之士”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其中提到隐居于山岩之中的士人。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士人常常选择隐居来远离官场的纷扰,以追求个人的理想和道德修养。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隐士、隱居者、山林之士
反义成语:投身于世、名利场中、争名夺利
在**传统文化中,隐士被视为高洁、志向独立的人物,他们不为世俗所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生活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依然渴望像岩穴之士那样的生活方式,以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内心的安宁。
“岩穴之士”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向往和敬仰。这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繁忙社会的逃避,以及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激发我在生活中思考如何平衡物质与精神的追求。
我曾在一次旅行中,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山村生活几天,体验到了类似岩穴之士的生活。那段时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在一首诗中:
岩穴之士何所求,
青山绿水共悠游。
不问世事浮云外,
只愿心中自由走。
这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理想。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隐士概念,如“hermit”,也指选择独居以追求内心平静的人。两者都反映了人类对独立思考与自我反省的渴望,但在文化背景和社会接受度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岩穴之士”的学,我理解到隐居生活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与追求。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声音,平衡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让我意识到成语的深层意义和文化背景,使我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语言。
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
《宋史·隐逸传上·戚同文》:“隐居教授,学者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
《南史·隐逸传上·孔淳之》:“后为王敬弘骠骑参军,意貌闲雅,不以尘务婴心。随敬弘归乡,栖志丘壑,每游山泽,辄留连忘返。”
《晋书·隐逸传论》:“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且岩穴幽居,巢穴险处,情事异于稼穑之劳,志意殊乎廊庙之急。”
《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絜。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已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故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适使矫易去就,则不能相为矣。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也。”
《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圣祖皇帝诏求~,九卿公举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