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23:1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55:33
成语“岩栖穴处”字面意思为“在岩石上栖息和在洞穴中栖息”。基本含义是指某些事物或人所处的环境或生活状态,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或隐蔽而安逸的生活状态。
“岩栖穴处”出自《庄子》,原文为“君子之道,岩栖穴处”。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立与自由。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隐居生活、安静的生活状态,或者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情景。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于描写人物的生活状态。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选择了简朴的生活方式。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隐居生活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代表着对物质追求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城市生活繁华,但“岩栖穴处”的理念依然吸引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在追求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背景下。
每当提到“岩栖穴处”,我会联想到一个人独自坐在山顶,远离尘世喧嚣,享受大自然的静谧。这种情景给人以平和与宁静的感觉,仿佛可以洗净心灵的杂念。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我选择去一个偏远的小村庄进行短期的旅行,体验那里的“岩栖穴处”生活。那段时间我远离了工作压力,享受了自然的美好和内心的平静。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到主角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到疲惫,最终决定回归自然,找到一个“岩栖穴处”的地方,过上简朴而快乐的生活,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于“岩栖穴处”的概念可以用“hermitage”来表达,指隐士生活的地方。在许多文化中,隐居生活都被视为一种对物质世界的逃避与内心自由的追求。
通过对“岩栖穴处”的学*,我深刻体会到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关系。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个人生活时注重内心的感受与精神的追求。
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穴处,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
《隋书·隐逸传序》:“古之隐逸,自匹夫编户,至于王公大人,所禀分有通塞,爵命有敝泰,爵命虽敝,不得复降,故有岩穴幽居,草莱不剪,虽复羲皇上人,学宦非所能及,而况于凡庸乎!”
《梁书·处士传序》:“岩穴幽人,德声孰光,斯乃硁硁之悃幅,非祢其道者也。”
《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絜。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已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故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适使矫易去就,则不能相为矣。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斯之谓君子矣。”
《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庄子·逍遥游》:“岩穴之士,时觞而往者,吾得与之言。”
~,未尝不戴于尧天;气尽形销,无复再瞻于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