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2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6:03
“了然于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中清楚明白”。它的基本含义是对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非常理解,并且心中没有疑惑或困惑,能够清晰地把握。
“了然于怀”最早出现在《庄子》中,原文为:“彼相视而笑,了然于怀。”意思是说,彼此之间都心知肚明,毫无疑虑。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明白、清晰的认知状态,强调内心的知晓与理解。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了然于怀”体现了**文化中重视内心感知与理解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人们更需要对复杂事物进行深入理解,以便作出明智的决策。“了然于怀”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鼓励人们追求清晰的认知与理智的判断。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代表着一种智慧与洞察力。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难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清晰思维的人,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局面中找到方向和解决方案。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多次遇到需要快速理解复杂信息的情况。每当我对某个主题了然于怀时,都会感到一种满足和自信。这种理解不仅帮助我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我在做决策时更加果断。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我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心中明亮似晨曦,
了然于怀无所惧。
事事洞悉如掌中,
追寻真理永不止。
这首诗试图表达对内心理解与洞察的赞美,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达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lear as day”,意思是非常清晰明了。虽然两者都强调理解的明确性,但中文的“了然于怀”更强调内心的感悟与情感的联系,而英语表达则更侧重于事物的客观清晰。
通过对“了然于怀”的深入学,我更加意识到在复杂信息中寻找清晰和理解的重要性。这不仅是语言学的需求,也是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决策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个成语提醒我,理解是沟通和合作的基础,只有内心真正明白,才能与他人建立更好的联系。
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既而悔之,曰:‘吾其与于越人之谋乎?’乃使公子絷如秦,请益师。秦伯许之,使百里奚将之以归。晋侯大悦,以为上卿。”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