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0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5:58
“了若指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了解得像用手指着掌心一样清楚”。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清楚,毫无疑问。
“了若指掌”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彼其之于我,了若指掌”,意指对方对我的了解非常清楚。庄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探讨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认识。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了若指掌”在**文化中,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与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在现代社会,这种能力尤其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和职场中。人们希望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理解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这个成语常常给人以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智慧、能力和自信。它传达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激励人们不断学*与探索。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趋势的研究,我逐渐对市场动态了若指掌,最终成功提出了有效的策略,这让我感到自信和成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表达: “世事如潮涌,变幻莫测间, 我心似明灯,了若指掌前。”
在英语中,类似于“know something like the back of one's hand”,意指对某事非常熟悉。不同文化中都有强调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表达,但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了若指掌”的学,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事物深入理解的价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成语,不仅能提升我的表达能力,也能在交流中更好地传达我的观点和理解。
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答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汉书·张良传》:“良因说汉王曰:‘臣闻之,知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愿大王留意察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仅二百数十言,而词家源流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