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5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1:47
“挂冠而去”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挂上帽子就离开”。其基本含义是指辞去官职或离开某一职务,通常带有一种不满或无奈的情感,表达了对某种局势的不满或对理想的追求。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不满或失望而选择辞职或离开的情形。
“挂冠而去”源于**历史上的一个典故。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汉代的名将陈平曾在一次政治斗争中选择辞官而去,表示自己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后人以此故事为基础,形成了“挂冠而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因政治原因或个人理想而选择辞去职务的人。
该成语在多个场景下均可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士人追求的是“仕而优则学”的理想,辞官的行为往往被视为一种高洁或不屈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该成语则更具开放性,适用于各种行业和背景,反映出人们对工作环境和价值观的追求。
“挂冠而去”带给人一种宁静的反思感。它不仅是对职场环境的不满,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样的情感反应使得该成语在表达个人情感时有着很强的共鸣。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曾有过因工作环境不佳而选择辞职的经历。那时我深感无奈,最终决定“挂冠而去”,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段经历让我理解到坚持理想的重要性。
在某个古代王朝的故事中,有位忠臣因国君的昏庸而选择挂冠而去。他在临走时,留下了一首诗:“挂冠辞职去,江湖任我行,山水有相逢,何必再相思。”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与对过去的无奈。
在英语中,与“挂冠而去”相近的表达是“to resign”或“to step down”,但通常没有那种理想追求的深意。不同文化中对辞职的看法可能会有差异,在西方,辞职可能更被视为职业发展的必要步骤,而在**传统中,则常带有道德和理想的色彩。
通过对“挂冠而去”这个成语的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辞职的表达,更是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能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和立场,激励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家世隆盛,至黼独好学,工篆籀,事亲孝,乡里称之。尝卜居龙山之阳,构草堂读书其中,终身不仕。”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大同二年卒,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申如恒,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西汉末年,王莽的儿子王宇担心王莽树敌太多而进行血谏,被王莽大义灭亲而杀掉,逢萌看出了王莽的用意,认为这样的君王不值得忠贞,于是摘下头上的乌纱帽挂在都城东门外,悄悄地离开京城,携家逃到辽东,后来不久,王莽自杀新朝灭亡
他不愿在官场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