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5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1:47
“挂冠归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帽子挂起来,回归隐居生活”。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辞去官职,选择隐居生活的人,表达一种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或追求宁静生活的愿望。
该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最著名的是与汉朝的贾谊相关的故事。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而选择辞官归隐。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理想,表达了对权力和名利的超然态度。
“挂冠归隐”常用于描述政治人物、学者或文人出于对世俗事务的厌倦而辞职隐居的情景。在文学作品中,常见于描述主人公放弃权力,寻求内心宁静的情节。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以用这个成语表达对繁忙生活的逃避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文化中,隐士文化深深根植于儒家、道家思想中,许多文人追求隐居生活,以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挂冠归隐”的理念依然适用于那些对快节奏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
“挂冠归隐”让我联想到一种追求心灵平静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对繁忙、竞争生活的反思与逃避。它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一种宁静、美好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焦虑的时期,工作压力巨大,让我感到身心疲惫。那时,我也曾有过“挂冠归隐”的念头,想要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去乡间过上简单的生活。虽然最终没有实施,但这种想法让我更加关注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挂冠归隐”:
繁华尘世如梦幻,
挂冠归隐寻清闲。
山水之间无争斗,
桃花流水共悠然。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retire from public lif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尽管这个表达没有“挂冠归隐”那么诗意和浓厚的文化背景。在其他文化中,例如日本的“隠居”(inkyu),也有相近的隐居理念。
通过对“挂冠归隐”的全面分析,我理解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辞职的行为,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使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游刃有余。
有的咬了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
《晋书·隐逸传·夏统》:“统曰:‘古人有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若使统等为忠臣,则必死而不悔;若使统等为孝子,则必没身而终。今统等既不能为忠臣孝子,乃欲以苟活为得计,岂不哀哉!’乃解冠挂神武门,将归乡里。”
《新唐书·隐逸传·王绩》:“绩尝躬耕于东皋,故时人号东皋子。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咏。贞观中,以疾卒。临终,自克死日,遗命薄葬,兼预自为墓志。”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
《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
《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