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5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39:44
成语“万头攒动”字面意思是“成千上万的头聚集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人群熙熙攘攘、拥挤不堪的场景。基本含义指的是非常拥挤、热闹的场面,通常用来形容人群聚集的情景,或者形容人们对某事物的热情参与。
“万头攒动”源于古代社会对人群聚集现象的观察,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类似的表达在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它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场合(如集市、节庆、演出等)时的热烈氛围,可能与古代市集、庙会等文化活动有关。
“万头攒动”可用于多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这两个成语与“万头攒动”都表达了人多热闹的场景,但“人山人海”更侧重于数量,而“熙熙攘攘”则更强调人群的活动和交往。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热闹的场面常常与节庆、庆典等活动相关,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万头攒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在大型活动、演出、集市等场合,能够有效传达出热情与活力的气氛。
“万头攒动”给人一种热闹、兴奋的感觉,往往联想到欢乐、节庆以及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场景。这种场面通常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令人感到振奋,激发社交的欲望。
在我参加的一次音乐节上,现场观众众多,整个场馆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真是“万头攒动”的热闹场面。那种氛围让我深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人们的共鸣。
在热闹的市集中,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游客们“万头攒动”,如同五彩斑斓的花朵在阳光下竞相绽放,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在英语中,可以用“a sea of peop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形容人群的浩瀚与拥挤。不同文化中对于人群聚集的描述虽有所不同,但共同强调了人们的互动与热情。
通过对“万头攒动”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丰富内涵。这个成语不仅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热闹的场面,还能引发情感共鸣,是我在语言学和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表达工具。
《金瓶梅》第十八回:“只见万头攒动,都是些妇女。”
《西游记》第二十回:“只见万头攒动,都是些妖怪。”
《水浒传》第七十回:“只见万头攒动,都是些好汉。”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日天色又好,走出来又不见一个人,只见万头攒动,都是些乡绅、士子。”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只见黑压压的万头攒动,都是些丫头、媳妇、婆子、小厮。”
时候虽早,那看榜的人,却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