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4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3:21
“披枷带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披上枷锁,形容被拘禁或受到限制,通常用来形容人受到压迫、限制自由或被监禁的状态。基本含义上,它传达了一种无奈和受限的情绪。
“披枷带锁”源于古代的监禁和惩罚方式。枷锁是古代刑具的一种,常用来束缚犯人,象征着束缚和限制。该成语常常用来描述那些被迫依附于某种制度或环境的人,表现其无奈与苦楚。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在古代文学、历史记载中常有相关描述。
“披枷带锁”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描述限制和压迫的场合。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监禁和束缚的概念常与人性和自由的追求相对立。“披枷带锁”不仅反映了古代对罪犯的惩罚观念,也隐喻了社会中对个体自由的压制。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讨论社会不公、个人权利等议题时,能够引发共鸣。
“披枷带锁”这个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反映出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无助。它可以引发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压迫的反感,使人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及人权。
在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压力,那时我常常感到“披枷带锁”,如同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牢笼中。通过与朋友的交流,我意识到这种状态并非我所希望的,最终我选择了换工作,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环境。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披枷带锁”的意象:
夜深人静暗无光,
心似枷锁锁重囊。
愿脱枷锁寻自由,
再随星河共浪荡。
在英语中,“to be shackled”或“to be in chains”可以对应“披枷带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束缚和限制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对自由和压迫的理解和表现也有相似之处,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追求与挣扎。
通过对“披枷带锁”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自由的重要性和压迫的伤害。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更加敏感,促使我关注和思考自由与权利的价值。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放便。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西门庆披枷带锁,被押解至官府。”
《西游记》第十四回:“孙悟空被天兵天将披枷带锁,押往天庭。”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贾宝玉披枷带锁,被押往刑场。”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曹操下令将祢衡披枷带锁,押赴许都。”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披枷带锁,被两个公人押解着。”
有~俨然罪人者。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城隍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