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3:46
成语“披毛求瑕”的字面意思是“披开毛发寻求瑕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事物的外表上寻找缺点,强调了过于挑剔和苛求的态度。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只看到事物表面缺陷而忽略其本质优点的人。
“披毛求瑕”出自《尚书·大传》,原文中提到:“君子之道,亦如披毛求瑕”。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儒家文化有关,强调君子应有宽容和大度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挑剔和寻找缺点。它反映了古人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
“披毛求瑕”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包容,过于挑剔的态度往往被视为缺乏修养和智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尽管人们在某些领域可能会更加注重细节和质量,但“披毛求瑕”的态度仍然被批评为不够成熟和理智。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提醒我们要更加宽容和理性。
“披毛求瑕”常给人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难以相处、过于挑剔的人。在我的思维中,它警示我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只看缺点而忽略优点。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同事,他总是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各种批评,常常是披毛求瑕,导致团队士气低落。后来,我们在讨论中提到这一点,大家意识到需要多给予彼此积极的反馈,改善了工作氛围。
在一首诗中,可能会这样使用“披毛求瑕”:
月明清影照人间,
瑕疵无数难见全。
披毛求瑕心自扰,
何不欣赏好时年。
在英语中,与“披毛求瑕”相似的表达是“nitpicking”,同样指过于挑剔的行为。在一些文化中,尤其是西方文化中,过于挑剔可能被认为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强调了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对“披毛求瑕”的学,我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描述挑剔态度的成语,也是一种对待生活和他人的哲学。在日常交流和学中,保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比一味追求完美更为重要。这种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在语言学*和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表达和理解他人。
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明史·海瑞传》:“瑞为人刚直,不阿权贵,然好披毛求瑕,故人多忌之。”
《宋史·岳飞传》:“飞为人忠义,有胆略,然好披毛求瑕,故人多畏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好披毛求瑕,故人多不亲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为人,仁而爱人,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天下莫不归心。然其为人,好披毛求瑕,故人多怨之。”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反是,过也,人皆掩之;更也,人皆披毛求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