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4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7:37
成语“本相毕露”的字面意思是“真实的面貌完全显露出来”。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真实情况或真实意图被揭示出来,不再隐藏。
“本相毕露”源于古代文学,尤其是在一些古典小说和戏剧中常常出现。它强调了真相的揭露,通常与阴谋、伪装、欺骗等情节相关联,反映了人性中对真实和虚假的探索。虽然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与**古代的道德观念、对真诚的重视以及对伪装的批判有关。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真诚和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价值观。成语“本相毕露”提醒人们,伪装终究无法持久,真实的自我总会被揭示。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许多人试图通过网络塑造理想化的自我,但最终会因真实生活中的行为而暴露真实面貌。
“本相毕露”带给我一种复杂的情感。它让我想起了关于信任与欺骗的故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伪装与真实之间找到平衡。这一成语也让我反思自身,提醒我在面对他人时保持警觉,同时也要真诚待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表面友好但实际上处心积虑的同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的真实面目逐渐显露出来,让我意识到在与人交往时,不能只看表面,需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融入“本相毕露”:
月下清风逐影来,
人心似水难自猜。
伪装终究难久藏,
本相毕露真情在。
在英语中,类似于“本相毕露”的表达可以是“the mask slips”,意指伪装被揭开。不同文化中对真实与虚假的探讨都有其共通之处,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心理和社会现象。
通过对“本相毕露”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真诚与伪装之间的矛盾。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更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促使我在交流中更加透明和真诚。
‘第三种人’杜衡辈,标榜超然,实为群丑,不即本相毕露,知耻者皆羞称之,无待这里多说了;就令自觉不怀他意,屹然中立如张岱者,其实也还是偏倚的。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本相毕露,天下共知其奸。”
《后汉书·袁绍传》:“绍本相毕露,天下莫不识其伪。”
《汉书·王莽传》:“莽本相毕露,天下共诛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本相毕露,天下莫能当。”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本相毕露,无复隐匿。”
你终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