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1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14:36
“刚毅木讷”这个成语由“刚毅”和“木讷”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性格刚强坚定,处事果断(刚毅),以及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显得有些笨拙(木讷)。整体上,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坚毅,但在表达和沟通方面显得笨拙,不够灵活。
“刚毅木讷”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中提到“刚毅木讷,其可与言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理想君子的一种描述,强调了刚毅的性格和木讷的表现。此成语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个体品德的重视,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意志,但在表达上可以不必过于灵巧。
“刚毅木讷”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刚毅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强调坚韧不拔的品格。而木讷则可能被视为一种缺陷,尤其在现代社会,沟通能力被高度重视。因此,刚毅木讷的人在传统文化中是受到尊重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刚毅木讷”让我联想到那些沉默寡言但内心坚定的人。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展现出强大的内心和决心。这种矛盾的特质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力量与情感的厚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就是刚毅木讷的典型。他不善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遇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的坚定和忠诚让我深受触动,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表达“刚毅木讷”的意境:
坚毅如山不言语,
木讷心中藏春水。
风雨兼程任我行,
沉默背后是力量。
在英语中,有类似“stoic”这个词,形容能够忍受痛苦而不表现出来的人,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反映出一种内心刚毅的特质。在其他文化中,对这种性格特质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某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表达和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对“刚毅木讷”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个体品德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个成语提醒我,不同的性格特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欣赏这些复杂的特征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身的沟通风格。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宋史·岳飞传》:“飞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飞应之曰:‘惟大人许儿以身报国,何事不可为!’父卒,飞刚毅木讷,事母至孝,家无姬侍。”
《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超自以刚毅木讷,不欲为吏,乃诣京师上书。”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其为人也,刚毅木讷,好勇力,有君子之勇。”
《左传·宣公十五年》:“刚毅木讷,质直而好义。”
《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世之所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