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4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09:25
“生杀予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生与死的掌控,给予与夺取的权力”。其基本含义是指掌握生死、决定他人命运的权力,通常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有权势者对他人的支配能力。
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政治和法律体系,尤其是与君主权力相关的文献。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孟子》,其中提到“生杀予夺”与君主的权力密切相关。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君主对臣民生死和命运的绝对控制。
“生杀予夺”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帝王将相被视为权力的象征,生杀予夺不仅是对个体的控制,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讨论权力滥用、社会公正等议题时,能够引发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生杀予夺”带有一种压迫感和权力的不平等,可能引起人们对权力的反思和对自由的渴望。它在表达权力时,引发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复杂的,既有对权力的敬畏,也有对权力滥用的不满。
在我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曾经历过一位上司对团队成员生杀予夺的情况。她的决定直接影响了团队的士气和工作氛围,让我深刻体会到权力的双刃剑效应。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那个古老的王国,国王的生杀予夺如同天上的雷霆,震慑着每一个臣民。每当他做出决策时,整个宫廷都悄然无声,生死存亡尽在一念之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power of life and death”来表达,但往往没有汉语成语那么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对权力的理解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使得各自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生杀予夺”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权力的描述,更是对生命、自由与责任的深刻反思。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资治通鉴·唐纪》:“生杀予夺,权归于上。”
《后汉书·宦者列传》:“生杀予夺,威福由己。”
《汉书·刑法志》:“生杀予夺,一决于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生杀予夺,皆出于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生杀予夺,君之权也。”
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的亲戚,或者是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