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3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0:09
成语“恨相知晚”字面意思是“恨自己和别人相识太晚”。基本含义是指对朋友或知己的相识时间感到遗憾,表达了一种对错过相知时机的惋惜之情,常常用于表达对朋友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恨相知晚”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友人》:“我今欲问君,何为不相识?恨相知晚,岂可得知音。”这首诗通过对相识时机的遗憾,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思考,反映了李白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该成语常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友情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因此“恨相知晚”体现了对友情的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因为忙碌而忽视与朋友之间的联系,这使得成语的意义更加深刻,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人际关系。
“恨相知晚”带给我一种惆怅的情感,仿佛在提醒我珍惜与朋友的相处时光,思考人生中的那些错过和遗憾。这种情感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与人的沟通和联系。
在我大学的时候,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因为毕业后大家各自忙于工作,联系逐渐减少。回想起来,我常常感叹“恨相知晚”,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月下独坐思往昔,
恨相知晚似水流。
星空下,愿常聚,
友谊长存共此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反映了对时间与人际关系的思考。不同文化中对友谊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在情感深度上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成语“恨相知晚”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对时间的珍惜。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与朋友的联系与交流,促使我在生活中不断反思与成长。
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明史·海瑞传》:“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久之,帝疾良已,微悟瑞言,乃出之。”
《宋史·寇准传》:“帝益嘉重之,事无巨细,一以委准,准亦竭诚无隐,恨相知晚也。”
《旧唐书·萧瑀传》:“太宗甚加礼重,每事筹之,然恨相知之晚。”
《后汉书·第五伦传》:“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后褒坐事左转高唐令,临去,握伦臂诀曰:‘恨相知晚。’”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驩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后褒坐事左转高唐令,临云,握伦臂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