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0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00:01
“巧取豪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巧妙的手段进行掠夺。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用狡诈或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别人的财物或利益,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与侵占、敲诈等行为相关联。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有关强盗行为和不义之财的描述。在古代社会,常有一些人利用巧妙的手段或谎言来欺骗他人,获取不义之财,因而形成了这一成语。
“巧取豪夺”常用于批评或指责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常见于描写贪婪、狡诈角色的情节。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企业或个人的不当竞争行为。
同义成语:强取豪夺、乘人之危
反义成语:礼尚往来、互惠互利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和正直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而“巧取豪夺”的行为则被谴责。这一成语反映了对贪婪和不义之财的社会警惕。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竞争中,如何平衡竞争与道德,避免“巧取豪夺”的行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巧取豪夺”常常带给人负面的情感反应,如愤怒、不满和鄙视。它让我联想到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欺诈和对他人权益的侵害,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时要保持道德底线。
在我的生活中,曾目睹过一位同事通过不诚实的手段来获取项目的功劳,这让我联想到“巧取豪夺”。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重视在工作中维护诚信与合作。
在夜幕降临的城市,灯光璀璨,然而在某个阴暗的角落,却有一个人正在巧取豪夺,窃取他人的梦想与希望。他的狡诈如同夜色般无情,令人心生寒意。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o take by cunning”或“to seize unfairly”,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通过狡诈手段获取他人财富的含义。在不同文化中,贪婪和不义之财的行为普遍受到谴责。
通过对“巧取豪夺”的分析,我深刻理解到诚信与正义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时,必须谨守道德底线,尊重他人的权益。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变法,巧取豪夺,以济其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林甫为相,巧取豪夺,以自肥其私。”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又得冀州之众,遂欲以巧取豪夺,以自益其力。”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巧取豪夺,以富其家。”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请璧于虞,虞公许之,荀息遂以马千匹、璧一双,巧取而归。”
北宋末年,书画家米芾喜欢收藏书画真迹,他用尽一切手段去得到别人的书画,先是借阅研究,然后赖着不还,最后是临摹一幅还给主人。宰相蔡京是书画家,同样爱好收藏,很多人去进贡。米芾想尽一切办法从蔡京儿子蔡攸出得到王羲之的字
“~”这成语,不正好用韩非的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来说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