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3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00:05
“巧偷豪夺”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巧”、“偷”、“豪”、“夺”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以巧妙的手段进行偷窃和夺取,通常指用狡猾的手法获取他人财物或利益。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形容一种阴险、狡诈的行为,强调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利益的特征。
“巧偷豪夺”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代文学中常见。成语中的“巧”字强调了手段的高明与狡诈,而“偷”、“夺”则直接表明了行为的性质。整体来看,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不正之风的批判,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巧偷豪夺”在不同语境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不正当的行为。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和道德被视为重要价值观,而“巧偷豪夺”则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远离不正当的行为。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商业竞争和社会道德的讨论中,反映了对诚实和公平的追求。
“巧偷豪夺”带有明显的负面情感,通常让人联想到不道德、阴险和不公。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往往会引起听者的警觉和反感,促使人们对不正当行为进行反思。
在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同事,他在项目中巧妙地“偷取”了我的创意,并给自己争取了荣誉。这种行为让我深刻体会到“巧偷豪夺”的含义,也提醒我在工作中要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运用:
月明独照影成双,
巧偷豪夺暗藏藏。
人心难测千般路,
唯愿正道自芬芳。
这首小诗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阴暗的行径,反映了正义与阴险之间的对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nderhanded tactics”或者“sneaky theft”,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对这类行为的反感和道德批判是相似的。
通过对“巧偷豪夺”的全面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行为的描述,更是对社会道德的警示。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提醒我在生活中保持诚实与正直。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北宋末年,书画家米芾喜欢收藏书画真迹,他用尽一切手段去得到别人的书画,先是借阅研究,然后赖着不还,最后是临摹一幅还给主人。宰相蔡京是书画家,同样爱好收藏,很多人去进贡。米芾想尽一切办法从蔡京儿子蔡攸出得到王羲之的字
弹丸小邑,僻陋自惭,盖不得不为此~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