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3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9:17
“成败论人”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来评价其价值或能力。它强调的是对个人能力的评判往往基于其所取得的成就或遭遇的失败,反映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成败作为判断标准。
“成败论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古典出处,但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以结果论成败的观念密切相关。历史上,许多文人和政治家在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时,往往会考虑其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中关于功名和成就的重视。
“成败论人”适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成败往往被视为个人价值的直接体现,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观念更为明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一观点,认为每个人的努力和成长同样重要。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成败论人的观念正在经历挑战。
“成败论人”让我联想到社会对成功的苛求和对失败者的偏见。这种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既有对成就的向往,也有对失败者的不公正评价。它提醒我在评价他人时,应该更为宽容和理解。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位同学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受到同学们的冷落。大家都在成败论人,认为他的能力不够。实际上,他在其他方面非常优秀。这让我意识到,不能仅凭一次成绩来判断一个人的整体价值。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里,人们总是成败论人,然而,有些人却在失败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句话叫“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强调不能仅仅通过表象或结果来评判一个人。这与“成败论人”的意义相反,反映出不同文化对个人价值评判的差异。
通过对“成败论人”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时,应更加全面和深入。这个成语提醒我,不仅要关注他人的成就,也要理解他们的努力与成长。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在语言学和交流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
《明史·海瑞传》:“海瑞曰:‘吾闻成败论人,未闻以人论成败也。若以人论成败,则天下无完人矣。’”
《宋史·岳飞传》:“或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或曰:‘如此,则成败论人矣。’飞曰:‘不然,成败在天,志在人为。’”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一年》:“上谓李绛曰:‘卿言殊有理,然此辈成败论人,朕亦不能免俗。’”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竟以成败论人,超遂立功西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笑曰:‘夫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闻之矣,成败论人,非论人也。’”
~,固是庸人之见;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说话须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