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3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2:09
成语“举措不定”由“举措”和“不定”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采取的措施或行动不稳定、不确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决策或行动上犹豫不决,没有明确的方向。基本含义则是形容态度、做法不明确,缺乏果断。
“举措不定”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可以推测,它的形成与古代政治、军事决策的情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下,若举措不定,往往导致严重后果。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举措不定”反映了个人、团队或组织在复杂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决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愈发突出,而举措不定可能导致错失良机,影响发展。
“举措不定”常给人以焦虑和不安的感觉,联想到犹豫不决的场景可能会引发对自身决策能力的反思。这种情感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加果断。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时会面临选择专业或职业方向的问题,常常感到“举措不定”,导致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机会。这让我认识到,果断和清晰的目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月下独行思前路,
举措不定心茫然。
星辰闪烁引方向,
何时才能见光明?
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犹豫与渴望。
在英语中,可以用“indecisiv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然而该词在使用时可能不带有成语的文化厚度。“Indecisive”通常指个人的性格特征,而“举措不定”则更侧重于行动和外在表现。
“举措不定”作为一个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还反映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普遍心理。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举措不定,朝野皆以为奸。”
《后汉书·袁绍传》:“绍举措不定,军中多有离心。”
《汉书·王莽传》:“莽举措不定,天下多怨。”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举措不定,诸侯皆疑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曹,曹伯举措不定,国人皆惧。”
我被他搞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