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2:09
“举措失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采取的措施不当”。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事务时采取的行动或措施不合适、不恰当,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或效果不佳。
“举措失当”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出现。成语中的“举措”指的是采取的行动或措施,而“失当”则表示不合适、不恰当。这个成语反映了对行动和决策的重视,强调了适当性的重要性。
“举措失当”可广泛应用于多种语境中。例如:
在现代社会中,“举措失当”常被用来批评政府或组织在公共政策、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失误。这一成语反映了对公共决策的敏感性,也体现了人们对领导者能力的关注。
“举措失当”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或无奈,联想到的不仅仅是错误的措施本身,还有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这种成语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因为没有充分调查市场需求而采取了一些“举措失当”,导致了最终产品的失败。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决策中要重视数据和调研。
在一首诗中,或许可以这样表达: “举措失当如秋风,叶落纷飞难再生。明理方能求长久,步履稳健通四方。”
在英语中,“misstep”或“wrong decision”可以与“举措失当”对应。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在行动或决策中出现错误的含义。
“举措失当”作为一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谨慎决策。它促使我在学*和交流中更加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决策的合理性。
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举措失当,致有安史之乱。”
《后汉书·袁绍传》:“绍举措失当,终为曹操所败。”
《汉书·王莽传》:“莽举措失当,天下大乱。”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举措失当,是以败于垓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伯举措失当,国人皆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祭祀大河山,命人将他的言语刻在石头上,增加他的威望,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秦始皇却还一味吹嘘他的“举措必当,莫不如画”的功绩
敌军调动忙乱,~,两队优劣之势,也就不同于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