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2:07
“举手相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举手互相庆贺”。它形容人们在喜庆的场合中,互相祝贺、分享快乐的情景,通常用于描述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
“举手相庆”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字词在汉语中常常与庆祝、祝贺等情感相关联。“举手”表示一种主动的行为,而“相庆”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祝福。
“举手相庆”常用于描述庆祝活动,如节日、婚礼、升迁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此成语来描绘欢乐的场面。在日常对话中,朋友聚会、庆祝成功时也会用到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的是快乐的气氛,而反义成语则表达了悲伤或失望的情感。
在**文化中,庆祝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场合。成语“举手相庆”反映了这种强调人际关系和共同庆祝的文化传统,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活动的增加,这种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举手相庆”这个成语带给我的情感是快乐与温暖。它让我联想到与家人、朋友共同庆祝的场景,那种分享喜悦的感觉非常美好。这种表达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珍惜与人分享快乐的时刻。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在一次朋友的升迁庆祝会上用到“举手相庆”。那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共祝,气氛轻松而愉快,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团结的力量。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当春风送暖,花儿绽放时,村子里的人们举手相庆,欢声笑语传遍四方。他们围在一起,唱着歌,跳着舞,庆祝着丰收的季节与友谊的长存。”
在英语中,与“举手相庆”相近的表达可能是“celebrate together”或“join in celebration”。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不同文化中,庆祝活动的核心意义是相似的,都是强调人际关系和共同的快乐。
通过对“举手相庆”的学,我更加明白了在生活中庆祝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成就的认可,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使我的表达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群臣莫不欣择,百姓莫不蹈舞,举手相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举手相庆,曰:‘吾得孔明,何忧不霸?’”
《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举手相庆,曰:‘吾得邓禹,何忧不兴?’”
《汉书·王莽传》:“莽举手相庆,曰:‘吾得董贤,何忧不帝?’”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举手相庆,曰:‘吾得范增,何忧不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举手相庆,曰:‘吾得臣与狐偃,何忧不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