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2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6:08
“弄璋之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弄璋”指的是得到美玉,通常用来形容男孩出生时的喜庆。“璋”是一种玉器,通常象征着美好和吉祥。因此,成语“弄璋之庆”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家中喜得男孩的喜悦,常用于祝贺新生儿的诞生。
“弄璋之庆”源自《礼记·檀弓下》,文中提到:“君子之道,乃为父母,故为之庆。”其中提到男孩出生的喜庆,因男孩通常被视为传宗接代的希望。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男孩出生的重视,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和家庭观念。
“弄璋之庆”常用于庆祝新生儿的场合,尤其是在男孩出生时的祝贺。它可以出现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的**社会,男孩出生被视为家族延续的重要象征,因而“弄璋之庆”在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现代社会对性别的重视有所变化,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和家庭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庆祝方式。
“弄璋之庆”常给人带来喜悦和希望的情感联想,象征着家庭的延续和对未来的憧憬。它也可能引发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尤其是对性别的期望和家庭观念的反思。
在我生活中,曾经参加过朋友的孩子满月酒,大家都用“弄璋之庆”来祝贺新生儿的到来,气氛热烈,充满了欢声笑语。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家族庆祝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明点滴窗前影,
弄璋之庆映笑声。
小儿啼哭声声悦,
家中喜乐满盈庭。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喜庆表达可能是“joy of birth”或“celebration of a son”的说法,强调的是对新生命的欢庆,而不特指性别。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对“弄璋之庆”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新生儿的祝贺,它还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中,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它在语言学中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传统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对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喜公有弄璋之庆,万事足矣。
《晋书·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武悼杨皇后,讳芷,字季兰,弘农华阴人也。汉太尉震八世孙。父炳,魏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封舞阴侯;母高都君庞氏。后少有淑德,美姿仪,好读书,善属文。年十三,纳于武帝,有宠。帝尝与后宴宫中,后起更衣,帝从后所更衣处得一金环,问之,乃后所遗也。帝曰:‘此弄璋之庆,何以遗我?’后曰:‘妾以君王有德,故以此为贺。’”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和熹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皆为流涕。后曰:‘大人以弄璋之庆,常欲受屈以求全,况乃以伤一女子之额乎!’”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奏言:‘臣莽女宜为帝后。’太后曰:‘此言何谓也?’莽曰:‘臣女有弄璋之庆,宜配圣帝,以承宗庙。’”
《左传·昭公十五年》:“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王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原伯曰:‘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五月,郑伯遂卒,原伯曰:‘吾知其弄璋之庆也。’”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