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5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6:01
成语“气势熏灼”由四个字组成:气势、熏、灼。字面意思是指一种强烈的气氛或气势,像火焰一样炽烈,能够灼烧周围。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非常强烈的气氛或情绪,给人以压迫感或震撼感,常常用于形容某种场合、气氛的激烈程度。
“气势熏灼”并没有明确的古代文学出处,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与古代文人的描述有关,表达了对气势的强烈感受和对场面感染力的赞美。在古代的军事、政治或文学场合中,气势的强弱常常被认为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该成语的使用可能与这种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气势熏灼”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气势通常与权威、力量和影响力相关联。在政治、军事和艺术等领域,气势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成功元素。现代社会中,气势熏灼的概念也适用于商业、演讲和社交场合,强调气氛的重要性。
“气势熏灼”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联想到激烈、热情和冲突等情感。它能激发人们的激情,鼓舞士气,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紧张和压迫。
在一次学校的演讲比赛中,我用“气势熏灼”来形容选手们的表现。每位演讲者都情绪饱满,气氛热烈,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种气势带来的感染力。
在一个诗歌创作中,我尝试用“气势熏灼”来表达心中的热情:
在那夜空璀璨的舞台上,
歌声如火,气势熏灼,
灵魂的火焰,燃烧不息,
每一个音符,都是心的呼唤。
在英语中,可以用“overwhelming atmospher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一种强烈的气氛或情绪。但中文的“气势熏灼”更具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力,能够更加生动地传达情感。
通过对“气势熏灼”的全面学,我意识到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也在文化背景下反映了人们对气势和氛围的重视。在学和表达中,合理使用成语可以提升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