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0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5:57
成语“气势汹汹”的字面意思是指气势雄壮、汹涌澎湃,形容一种强烈的气势和威严。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情绪上表现出激烈的、压迫性的状态,常常带有威胁或攻击的意味。
“气势汹汹”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其构成词汇在古汉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气势”指的是气氛和力量的表现,而“汹汹”则形容水波汹涌,或是情绪激烈。成语的形成反映了汉语中对力量和激情的重视。
“气势汹汹”通常在以下几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气势”往往与权威、力量和威严相关联。在社会中,气势汹汹的人往往会获得他人的关注,却也可能引起反感或抵触。在现代社会,这种气势可能表现在商业竞争、政治斗争等领域,意味着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强烈的态度和信心。
“气势汹汹”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紧张和压迫。它的使用通常伴随着一种强烈的对立情绪,可能让人联想到激烈的争论或冲突。在表达上,它可以用来强调一种强烈的情感,给听众带来强烈的感受。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团队讨论,有人气势汹汹地反对我们的计划,令我们感到不安。但最终,理性的讨论帮助我们平息了这种紧张气氛,使得团队气氛回归到建设性的交流。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起云涌,气势汹汹,战鼓雷鸣,谁与争锋?”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传达出一种激烈的情绪,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with great momentum”或“with a fierce attitude”,同样指代一种强烈的气势。这种表达在情感和语境上与“气势汹汹”类似,反映出在不同文化中对力量和情绪的共识。
通过对“气势汹汹”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语言的力量。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它在表达情感、描绘场景时都极具表现力。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恰当地运用这样的成语,无疑会增强我的表达效果,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思想。
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贾母见他气势汹汹,心中不悦。”
《清史稿·曾国藩传》:“太平军气势汹汹,国藩率湘军,屡战屡胜。”
《明史·戚继光传》:“倭寇气势汹汹,继光率军迎战,大破之。”
《宋史·岳飞传》:“金兵气势汹汹,飞独率所部,奋不顾身,大破之。”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至,果气势汹汹,众莫敢言。”
就在这时候,从门外闯进了一位~中年农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