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5:2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11:14
“分门别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事物按照不同的门类进行分类。其基本含义是指将事物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分类、归类,以便于理解和管理。
“分门别类”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的出处较难考证,但其字面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事物分类的需求。在古代社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分类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尤其在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分门别类的思想成为系统化知识的重要基础。
“分门别类”在不同语境下有广泛的应用:
在**文化中,传统上强调分类和系统思维,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事物的秩序与和谐。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分门别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尤其在数据处理、科学研究和管理学等领域。
“分门别类”使我联想到系统性和条理性,给人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它代表了理性思维和对复杂事物的控制能力,使我在学*和工作中更加注重分类和组织。
在我整理个人书籍和资料时,常常运用“分门别类”的原则。例如,我将书籍按照类别(小说、历史、科学等)进行分类,这样在寻找时会更加方便。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在那个古老的图书馆中,书籍如同一扇扇门,分门别类地排列着,等待着爱好知识的旅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lassify”或“categorize”。这些词也强调了对事物的分类,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特性,而非简单的归类。
通过对“分门别类”的分析,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中有其重要性,更在思维方式和生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提醒我在学*和工作中保持条理性,从而提高效率和理解力。
生平不事著述,今惟存《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亦其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门别类,条理井然。”
《文心雕龙·序志》:“分门别类,以备不虞。”
《梦溪笔谈》卷三:“凡天文之变,分门别类,各有所主。”
《朱子语类》卷八:“读书须是分门别类,方见义理分明。”
《宋史·选举志一》:“分门别类,各置科目。”
我只要现在的时务书,~的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