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5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54:24
成语“千呼万唤”的字面意思是“千次呼唤,万次邀请”。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反复呼唤或强烈要求某人出现或做某事,但对方却迟迟未能如愿而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一种急切的期待或渴望。
“千呼万唤”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具体来源尚无确切的记载,但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诗文,常常用于描绘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强烈期待。例如,在古诗词中,诗人常以此表达对爱人的思念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千呼万唤”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情感表达往往是非常细腻且深刻的,“千呼万唤”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它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渴望与期待。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在描述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如明星、的回应)的期待时,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千呼万唤”给人一种急切、期待、甚至是焦虑的情感反应。它可以引发对爱情、友情、期待与失落的多重联想,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渴望和不安。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非常期待朋友的生日聚会,虽然我提前多次提醒她,但她总是推迟,直到最后一刻才出现。这让我想起了“千呼万唤”这个成语,恰好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尝试用“千呼万唤”写了一首小诗:
青山隐隐云雾间,
千呼万唤梦中现。
月明点滴水边影,
情深似海共此生。
这首诗用“千呼万唤”表达了对理想与爱情的追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alling out for someone”或“waiting eagerly”,但往往缺乏“千呼万唤”所包含的强烈情感和反复的层次感。这表明不同文化对情感表达的细腻程度有所不同。
通过对“千呼万唤”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也能更好地传达内心的情感与期待。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金瓶梅》第十回:“潘金莲千呼万唤,方才出来相见。”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诸葛亮千呼万唤,方才出帐相见。”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孙悟空千呼万唤,方才跳将出来。”
《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千呼万唤,方才出来相见。”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朦胧的月色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命~,你能够出来么?(朱自清《温州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