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2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5:20
“专心一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专心”指专注、集中注意力,“一志”则意味着只有一个意图或目标。整体上,成语“专心一志”形容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毫不分心。
“专心一志”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二人心志相同,专心一志。”该成语表明在古代**对专注和意志坚定的重视,强调了专心致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专心一志”常用于以下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专注和意志力被视为成功的重要品质。古代的文人和士人常常强调“志向”和“专心”,这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学和职业发展中。
“专心一志”让我联想到追求目标时的坚定与执着。这种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在我大学时,我曾为一门课程感到困惑,但我决定专心一志地复*和请教老师,最终获得了好成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专注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用“专心一志”表达追求梦想的坚定:
苍穹之下梦追逐,
专心一志不言弃。
风雨兼程路漫漫,
终见晨曦照前行。
在英语中,可以用“single-mindedness”或“dedicat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些词也强调专注与坚持,但其文化背景可能不同,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
“专心一志”不仅是一个描述专注的成语,更是对个人目标追求的一种鼓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专注的态度对于实现目标和克服困难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使途之人服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初好论从横之术,及长,更折节谦虚,重然诺,名重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太祖征吕布,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后汉书·卓茂传》:“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平帝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见乃服焉。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及莽居摄,以病免归郡,常为门下掾祭遵所荐。及光武即位,乃征茂,以为太中大夫,使助冯勤等。茂断狱允平,甚得其情。后以病免,复为太中大夫。建武四年,薨于家。”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荀子·性恶》:“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