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1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7:41
“引吭一鸣”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鸟儿高声鸣叫,通常用于形容发出声音或者表达观点、情感。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人发出声音,通常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表达自己的看法。
“引吭一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尤其是与鸟类鸣叫相关的诗歌中。成语中的“引吭”通常指的是一种带有感情的鸣叫,表现出一种自信和决心。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其出处,但其意象在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
“引吭一鸣”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发声,展示其抱负和才能。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终于说出自己心中的话。
在**文化中,表达自我和勇于发声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品质。“引吭一鸣”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信和担当,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鼓励人们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引吭一鸣”带给我一种勇敢、自信的情感联想。它让我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的人,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往往能够影响他人,推动事情的发展。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课堂讨论中选择引吭一鸣,表达了对某个复杂问题的看法,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但最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让我意识到,勇于表达自己是多么重要。
在一个故事中,主人公是一只,它在森林中生活,虽然它的歌声动听,却总是害怕在其他动物面前唱歌。直到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危机,鼓起勇气,引吭一鸣,召集其他动物,共同应对挑战。最终,它的声音成为了大家的希望和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speak out”或“to raise one's voice”,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勇于发声的重要性。在不同文化中,发声的方式和时机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一致,都是强调自我表达的必要性。
通过对“引吭一鸣”的学*,我认识到勇于表达自我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我在实际生活中更加自信地发声。这个成语提醒我,在合适的时机,不要害怕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去年秋,予不量狂僭,欲引吭一鸣,弟毅然赞之,既而坐罪削籍,投窜象郡。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引吭而歌,其辞曰:‘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后汉书·班超传》:“超乃引吭而歌,其辞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汉书·王莽传下》:“莽乃引吭而歌,其辞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引吭而歌,慷慨悲歌,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左传·宣公十五年》:“引吭而歌,声闻于天。”
独为天下无告之穷民,所以不避斧钺之诛,~,不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