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1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7:48
“国事多艰”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的事务繁多而艰难。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国家面临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通常用于描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挑战。
该成语源自于历史上的政治环境,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政权更替及战争时期。例如,在古代,**的王朝更迭常常伴随着内忧外患,使得执政者面临许多艰难的事务。此成语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压力。
“国事多艰”常用于政治、历史或社会讨论的场合,尤其是在分析国家治理、经济危机或战争时期的挑战时。在文学作品中,也可用于描绘人物面临的困境,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国事多艰”反映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与管理手段不断进步,但国家的治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社会分裂、经济危机等。因此,该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国家的复杂事务。
该成语带给人一种沉重的情感反应,常常让人联想到责任、压力与挑战。它让人意识到,治理国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
在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次社区志愿活动,帮助解决邻里间的纠纷,感受到“国事多艰”的道理。虽然这是小范围内的问题,但也让我体会到,治理和协调是多么复杂和困难。
在一首关于国家与人民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国事多艰重如山,民心向暖共风寒。” 这不仅展现了国家面临的困难,也表达了人民团结一心的决心。
在英语中,可以用“national affairs are fraught with difficultie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述不同,但均反映了治理国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通过对“国事多艰”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治理的难度及其背后的责任。这对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力有着重要意义,使我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时国步艰难,连帅倔强,率多奏请,欲立家庙于本镇,顷上章论奏,乃止。
《资治通鉴·唐纪》:“国事多艰,朝政日非。”
《后汉书·皇甫规传》:“国事多艰,将帅失策。”
《汉书·食货志》:“国事多艰,赋税繁重。”
《史记·秦始皇本纪》:“国事多艰,天下不安。”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国事多艰,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