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1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6:45
成语“残兵败卒”由“残兵”和“败卒”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残存的士兵”和“失败的军队”,用来形容战败后剩下的兵员,常引申为形容一个团体或组织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剩下的力量微*且无战斗力。
“残兵败卒”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描述的是楚汉战争期间的残酷和战后的惨状。历史上许多战争后,士兵因战斗而受伤或阵亡,留下的仅是一些失去斗志的残兵败卒。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的无情。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战争和失败常常被视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残兵败卒”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对失败者的同情。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的直接影响减小,但在商业竞争或其他领域中,失败后也常被形容为“残兵败卒”。
“残兵败卒”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感受到在困境中挣扎的无奈和悲伤。它不仅描绘了战斗后的惨状,也反映了人们在失败后重整旗鼓的艰难过程。
在我曾参与的一个团队项目中,由于项目方向的错误,团队成员的士气低落,整个团队就像“残兵败卒”一样,面临重大的挑战。我们经过反思和调整,最终重拾信心,重新开始。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战火余烬残兵败,
孤舟独行泪满腮。
何日重整雄风起,
再图江山不再来。
在英语中,可以用“a spent force”来形容类似的情况,意指某个已经失去力量或影响力的团体。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其内涵在许多文化中是相似的。
通过对成语“残兵败卒”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描述,更是对人在逆境中挣扎的深刻反思。这种成语的学有助于增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情感。
杨铁刀恃着凶勇,保了元太子及些残兵败卒,约有二千余众,向北而驰,被朱亮祖同廖永忠赶上。
《清史稿·吴三桂传》:“三桂兵败,残兵败卒,皆散走。”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兵败,残兵败卒,皆散走。”
《宋史·岳飞传》:“飞兵败,残兵败卒,皆散走。”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兵败,残兵败卒,皆散走。”
《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瓒兵败,残兵败卒,皆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