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5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6:46
“残圭断璧”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残缺的圭和断裂的璧”。圭和璧都是古代玉器的一种,象征着美好和完整。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的残缺不全,往往用以形容美好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完整性。
“残圭断璧”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原君赵阏子列传》中,文中提到“残圭断璧,虽不全,然美在其中”。这个成语的起源与古代对玉器的珍视有关,圭和璧在古代被视为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器物,因此其残缺也象征着失去权威或身份。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多种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玉器象征着高贵和美德,“残圭断璧”不仅反映了对物质的珍视,也反映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重视完整性与和谐,这个成语在表达缺失感时依然具有适用性。
“残圭断璧”常常给人一种惆怅和遗憾的感觉,联想到失去、缺憾和遗失的美好。它能够引发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完整。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关系的结束,常常用“残圭断璧”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虽然我们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但如今却只剩下了遗憾。
在一首诗中,或许可以这样写:
月下独坐思君远,
残圭断璧共此生。
往昔如烟随风逝,
惟愿今宵梦里寻。
在英语中,“broken”或“fractured”可以传达类似的含义,但未必有“残圭断璧”那样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他文化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通常也会强调缺失与遗憾。
通过对“残圭断璧”的学,我体会到语言中的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装饰,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我能够更精准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书既刊诸石,此虽仅得三分之一,残圭断璧要自可宝。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曰:‘吾知刘备,世之英雄也。今不除之,后必为患。’遂进兵击备。备败走,操追之,至长坂,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张飞,皆万人敌,操不敢逼,乃退。”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乃赦城中囚徒,皆授兵,杀豨饮其血,与誓曰:‘有不为新室者,社鬼记之!’莽持虞帝匕首,授其舍人哀章曰:‘往视其齿。’章视莽齿已尽白,因号哭,莽亦涕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平原君为赵将,伐燕,取中阳;又伐韩,取阳城。赵王以平原君为能,数从请兵,平原君数辞不受。赵王怒,欲杀平原君。平原君乃自刭。”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造意成书,纵言为文,~,千古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