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5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7:01
“残槃冷炙”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残余的食物和冷却的肉。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食物的残剩和冷却,暗指没有新鲜的食物,通常用来比喻贫乏、缺乏活力或生机。
“残槃冷炙”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书中描述了当时的宫廷宴会和食物的残余。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饮食的重视和对食物浪费的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用来形容生活的不如意或缺乏生气的状态。
“残槪冷炙”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文化中,食物不仅仅是生存的基本保障,更是家庭和亲情的象征。成语“残槪冷炙”反映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资源浪费的反思。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的背景下。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通常是惆怅和无奈,联想到生活中的困境和失落感。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生活,反思资源的使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工作繁忙,错过了与朋友的聚会,回到家中看到桌上剩下的冷菜,顿时感到一种“残槪冷炙”的孤独感。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不仅要关注工作,也要珍惜与朋友的关系。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冬夜冷风吹,窗外白霜飞。
独坐残槪冷炙旁,心中难言泪满腮。
这样的使用展示了成语的表现力,并表达了孤独和思考。
在英语中,可以用“leftover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通常只是指剩余的食物,而没有“冷”和“残”的负面情感。不同文化对待食物和资源的态度有所不同,中文的表达更有情感色彩。
通过对“残槪冷炙”的学*,我对生活中的困境和资源的珍惜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身边的点滴,努力避免“残槪冷炙”的状态。
王光禄曰:‘正得残槃冷炙。’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清史稿·文苑传一·顾炎武》:“炎武读书,每一卷毕,即条其大端以为目,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别出己意,附之于后。”
《明史·文苑传三·高启》:“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
《宋史·文苑传五·贺铸》:“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方回好学不倦,于世事多所通达。”
《旧唐书·李密传》:“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于牛角上,且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牛再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