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26:27
成语“有耻且格”的字面意思是“有羞耻心,并且有标准或规范”。它强调一个人应该有羞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基本含义上,它提倡道德自律和对不当行为的警觉。
“有耻且格”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君子有耻且格,小人无耻’。”这句话是在阐述君子与小人的道德观念,君子有羞耻心,且会依照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而小人则缺乏这样的意识和自律。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描述那些有道德意识的人。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在演讲中,常用来呼吁大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在语义上有所不同,同义成语强调道德修养,而反义成语则描述缺乏这种修养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有耻且格”体现了儒家推崇的君子形象。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强调诚信、责任和道德消费的背景下,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忘社会伦理。
“有耻且格”带给我一种警醒的感觉,它促使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仍坚守道德底线的人,他们的坚持和勇气令人敬佩。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团体项目中,某位成员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团队的共同目标,我当时用“有耻且格”来提醒他,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团队的道德标准,并呼吁大家共同维护团队的道德底线。
在一个短诗中,我尝试融入“有耻且格”:
有耻且格立身行,
道德之光照前程。
心存善念归正道,
众人皆可共荣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shame and integrity”来表达。虽然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强调个人道德责任和社会规范上有相似之处。在某些文化中,羞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机制,帮助个体遵循集体价值观。
通过对“有耻且格”的学,我深刻体会到道德自律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道德与责任的结合。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要有底线和原则。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有礼之谓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天下有重典而不为酷者,惩一儆百,辟以止辟是也;有最轻之典而人莫敢犯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