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5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6:43
“残兵败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战争中受伤或战败的士兵和将领。引申义上,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或**中遭受重大损失、士气低落的人或团队。它传达了一种失败、无力回天的状态。
成语“残兵败将”源自古代战争的背景,反映了战场上士兵和将领在经历战斗后所处的困境。具体来说,成语中的“残兵”指的是受伤或疲惫的士兵,而“败将”则是指在战斗中失败的将领。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以此类形象描绘战争的惨烈与士兵的困境,强调战争对人力和精神的摧残。
“残兵败将”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战争和英雄主义的故事广泛存在,成语“残兵败将”反映了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和批判。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团队合作、竞争等领域,强调了在逆境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残兵败将”常常带来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联想到战斗、失落和无力感。这一成语激发了对失败者的同情,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勇气与坚持。
在我的学*和工作过程中,曾遇到过几次失败,感到像“残兵败将”一样无力。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尽管遭遇挫折,仍需努力振作,寻找新的机会和希望。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残兵败将战场归,
英雄泪下自悲惭。
风雨兼程难再战,
唯有心中志不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attle-worn soldiers”,意指经历过艰苦战斗的人,传达的情感和意象与“残兵败将”相似。但不同文化中对失败和挫折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情感和社会态度。
通过对“残兵败将”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映,也是对现代生活中挑战与失败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韧,同时也要对他人表示理解和同情。这对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如今连被岳家军杀败,收聚些残兵败将,济不得事,目下就要拔营回去如何?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以残兵败将,退保南京。”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以残兵败将,退保山海关。”
《宋史·岳飞传》:“飞以残兵败将,退保鄂州。”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以残兵败将,退保河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及魏兵至,城中残兵败将,皆散走。”
侯匪又转向那一撮~动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