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2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6:59
成语“残忍不仁”由“残忍”和“不仁”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残酷而没有仁慈”,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和人道精神。它常常用来形容对待他人极其冷酷无情的行为。
“残忍不仁”在古代文献中有出现,虽然具体的出处不易追溯,但可以理解为是对“仁”的一种反义描述。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与之相对,“残忍不仁”则强调了对他人痛苦的漠视和冷酷,反映了对人道精神的否定。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仁爱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而“残忍不仁”则是对这种美德的否定。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讨论社会不公、暴力和人权问题时,这个成语的使用愈加频繁,反映出人们对冷酷行为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残忍不仁”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通常会引起愤怒、哀伤或无奈的联想。它促使人们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对他人痛苦的漠视,进而引发思考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责任。
在生活中,曾有一次看到新闻报道,某企业因追求利益而忽视员工的基本权益,这让我想起了“残忍不仁”这个成语,正好能够用来形容该企业的冷酷行为。
在一首诗中:
月明孤影映窗前,
心中冷峻似寒泉。
残忍不仁泪千行,
唯愿人间有温暖。
在这里,通过将“残忍不仁”与“温暖”对比,表达了对人性关怀的渴望。
在英语中,“cruel and heartless”可以与“残忍不仁”相对应,虽然具体的文化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相似,均强调对他人痛苦的冷漠。
通过对“残忍不仁”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人性和社会道德,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具同情心和责任感。
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
《资治通鉴·唐纪》:“安禄山残忍不仁,叛乱中原,屠城掠地。”
《后汉书·董卓传》:“董卓残忍不仁,焚烧洛阳,屠戮百姓。”
《汉书·王莽传》:“王莽残忍不仁,杀戮大臣,篡夺汉室。”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残忍不仁,坑秦降卒二十余万。”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残忍不仁,杀其大夫赵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