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6:57
“残民害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残害百姓,损害物品”。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人民和社会造成伤害和破坏的行为或政策,强调了对民众的压迫和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或破坏。
“残民害物”源于古代对统治者和政策的批评,反映了民众对不公正和残酷统治的愤怒。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但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很多朝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尤其是在描述统治者的暴政和腐败时。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社会批评以及文学作品中。例如,在描述某个政策对民众的恶劣影响时,可以使用“残民害物”来强调其严重性。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能用它来形容一些商业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历史与文化中,民众的生活状况常常与统治者的政策紧密相连。“残民害物”反映了民众对良好治理的期盼和对压迫的抵制。在现代社会,虽然政治环境有所改变,但该成语依然适用于分析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和政策。
“残民害物”这一成语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到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容易引发对社会正义的思考和对改善现状的渴望。
在我日常生活中,曾经看到一些企业因追求利益而忽视环保,导致了一些地方生态的恶化,这让我想到了“残民害物”。我在朋友间讨论时,也引用了这个成语,强调了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社会与环境问题。
在一首关于社会现象的诗中,我可以写道:
残民害物声声起,
苍天何以忍此欺。
众生苦,何时了,
愿将真情共此时。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harm the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但没有一个单一的成语可以完全替代“残民害物”的深刻含义。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对统治者暴政的批评,但其具体表达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残民害物”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一种对现状的警醒。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关注社会公正与环境保护,并在表达时更加准确和有力。
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
《晋书·王敦传》:“残民以自恣,害物以自娱。”
《后汉书·袁绍传》:“残民以自奉,害物以自养。”
《汉书·王莽传》:“残民以自固,害物以自安。”
《史记·秦始皇本纪》:“残民以自肥,害物以自利。”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残民以逞,害物以利。”
而上之所用者,莫非~之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