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4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0:19
成语“何德堪之”的字面意思是“凭什么有这样的德行(或能力)来承受这样的事情”。基本含义是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质疑,通常是指对某一行为或结果感到不满,认为其不配、不能承担。
“何德堪之”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原文是“何德之有,堪与之共”。这里的“何德”是疑问,意指对方没有什么德行。而“堪之”则是指承受、承担。成语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人物关系密切相关,反映了对权力与德行的思考。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德行被视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成语“何德堪之”反映了对德行与权力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常常用来质疑那些不配拥有权力与责任的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对不当行为的批评。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表现出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失望与质疑。它引发的联想通常与不公、失职等负面情绪相关,能够引起共鸣。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个同事,常常推卸责任,结果在一次项目失败后,大家纷纷质疑她的能力。我也情不自禁地在群聊中提到“何德堪之”,表达对她的不满。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风云变幻,谁主沉浮,
何德堪之,何须争斗。
唯有心中,明月常照,
不畏浮云,问心无愧。
这首诗试图表达对世事的淡然与内心的坚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at gives you the right”,用来质疑某人的行为或权利。这种表达方式也强调了对权利与能力的质疑,但语气可能稍微轻松一些。
通过对成语“何德堪之”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德行与责任,反思自己的言行。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德裕何德堪之,敢不从命。”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何德堪之,敢不受命。”
《汉书·王莽传下》:“王莽何德堪之,敢不奉诏。”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何德堪之,敢不受教。”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何德堪之,敢不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