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2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0:19
成语“折节向学”字面意思是“放下身段,向学求教”。它强调为了学知识而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价,谦逊地向他人请教,体现了一种追求知识、尊重学的态度。
“折节向学”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在年轻时曾向名师学,表明他对于学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尊重。这个成语强调了学的重要性以及要有谦虚的态度。
“折节向学”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学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谦逊和对知识的尊重被高度重视。“折节向学”体现了这一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保持谦逊、不断学*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折节向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鼓励人们在学*中谦虚、耐心、努力,展现出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这种态度能够激励个人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尽管她已经在教育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她仍然常常向年轻的学生请教新鲜的观点和想法。她的这种折节向学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谦逊的态度。
在某个诗句中可以这样表达: “闭关修行岁月长,折节向学心自强; 桃李满园春色好,谁知初心不敢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umility in learning”或“learning from others”。这两种表达同样强调了谦逊和向他人学的重要性,但在文化背景上,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加强调个体的自我学与自我提升。
通过对“折节向学”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学态度的描述,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启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不断保持谦逊,勇于学*、请教他人,以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清史稿·文苑传一·万斯同》:“斯同明习国书,悉心典故,尤熟于明代掌故,自洪武以来,礼乐刑政,沿革得失,以至名臣硕儒,嘉言懿行,掇拾无遗。”
《明史·文苑传二·罗玘》:“玘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博学,好古文,务为奇奥。与李梦阳、何景明辈相砥砺,名日益重。”
《宋史·文苑传五·刘恕》:“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年十三,欲应制举,从人假《汉》、《唐书》,阅月皆归之。诣丞相晏殊,以事论辩,辞畅而理胜,殊奇之。举进士,调钜鹿主簿,迁和川令,道改秘书省著作佐郎。”
《后汉书·班超传》:“超少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乃更姓名而逃,~,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