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2:10
成语“人心向背”的字面意思是“人心向着某一方而背离另一方”。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的态度和倾向,表现出对某个事物或人的支持与反对。通常用来描述公众的意见或情绪变化,尤其是在政治、社会等领域。
“人心向背”最早见于《史记·平原君赵成》,文中提到“人心向背,君子之所为”,强调了人心的向背对统治者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人性和社会心理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领导者需要关注民众的态度。
“人心向背”常用于政治、社会评论等场合,描述公众对某一政策、**或领导者的态度。例如,在选举期间,媒体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选民对候选人的支持或反对。它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民众的心态被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因素。成语“人心向背”反映了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处理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时,了解人心向背的变化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应对挑战。
“人心向背”让我联想到社会的脆弱与不确定性,公众的情绪变化往往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作为个体,我们的选择和立场不仅仅是个人的,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社会。
在我的生活中,曾亲历过一次社区活动的组织。起初,由于缺乏沟通,居民们对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表现出明显的人心向背。后来,通过多次的沟通和征求意见,大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积极参与,最终活动取得了成功。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人心向背”:
秋风起,落叶飞,
人心向背何所归。
愿与君共长风,
携手共赴新天地。
在英语中,与“人心向背”相近的表达有“public opinion”或“the tide of public sentiment”。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社会大众的态度对决策和**的影响,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人心向背”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公众情绪和态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看法。
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
《宋史·岳飞传》:“人心向背,胜败之机也。”
《后汉书·光武帝纪》:“人心向背,乃治乱之本。”
《资治通鉴·汉纪·高祖纪》:“人心向背,关乎社稷安危。”
《史记·项羽本纪》:“人心向背,天下之势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人心向背,国之存亡,不可不察也。”
国家的盛衰,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