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01:4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9:27
成语“悯时病俗”由“悯”、“时”、“病”、“俗”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对当时社会的病态风俗感到忧虑和怜悯。基本含义指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和现象感到痛心、惋惜,表达了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悯时病俗”出自《南史·王僧达传》。王僧达是南朝时期的一位文人,因其关心社会时事、忧虑民众疾苦而被后人铭记。他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腐化、民生困苦,成语由此而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忧虑与责任感。
该成语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场景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悯时病俗”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文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尤其是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与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人仍然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推动社会进步,体现出这一成语的现实意义。
“悯时病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作为一名现代人,应该积极参与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进步。它也让我想到许多历史人物,他们在困境中坚持理想,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曾在志愿活动中遇到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困、教育不平等等。在这些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悯时病俗”的意义,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关注和改变这些问题。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我尝试将这一成语的精神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位年轻的学者,他在古老的书院中发现了一本关于前人“悯时病俗”的诗集。受此启发,他开始在当代社会中传播这一理念,组织活动,唤醒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努力改善社会风气。
在英语中,“social conscience”可以与“悯时病俗”相媲美,指的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意识。不同文化中,关注社会问题的文人或活动家们,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核心思想相似,均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对“悯时病俗”的学*,我更加理解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现代社会的警醒。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别忘了关注和改善我们所在的社会。
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如仆辈虽念此痛痒相关,不能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