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6:44
“畏天悯人”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对天(自然或命运)感到畏惧,对人(他人或弱者)充满怜悯。它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
“畏天悯人”出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中常见的主题。虽然没有确切的出处,但其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道教和儒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他人情感的关注。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
在**传统文化中,畏惧自然的力量和同情他人是重要的价值观。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和谐、道德、仁爱的追求。在现代社会,面对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公,畏天悯人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关注自然与社会。
“畏天悯人”让我联想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痛苦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心周围的人和环境。这种情感常常激励我参与志愿活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遇到了许多生活困难的家庭。正是“畏天悯人”的精神让我更加用心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同情心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天上雷声震,心中怜苦人。
畏惧自然威,愿施爱心根。
这首诗试图表达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心中对人类苦难的关怀。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mpassion for humanity”,强调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在一些文化中,自然的力量被视为神圣的,而对人类的怜悯则体现了人性的重要性。
通过对“畏天悯人”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强了我对社会责任和人道主义的理解。它在我学*和生活中,提醒我关注他人、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易之忧患,业业焉,孜孜焉,其畏天悯人,思及时而动乎?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论语·颜渊》:“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作《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畏天者保其国,悯人者安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