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6:43
“畏天知命”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害怕上天、了解命运。它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敬畏和顺应,意味着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不可逆转,因而应当接受现实,顺其自然。
该成语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在道家和儒家中都有类似的观念。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的法则,儒家则强调对命运的认知与接受。在《庄子》中就有许多关于命运和命理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畏天知命”这个成语,但其思想内涵与之相近。
“畏天知命”常用于描述那些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接受现实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成熟与智慧。在日常对话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诫他人,尤其是在面对不可改变的境遇时。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命运观念根深蒂固,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探讨了人与命运的关系。“畏天知命”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现代社会中,虽然科学与理性占据主导,但许多人依然在面对不可控的事情时,倾向于用“畏天知命”来安慰自己和他人。
“畏天知命”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释然和淡然。它提醒我们要接受生活中的无常与不确定性,保持内心的平和。这样的思维可以降低焦虑,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职业上的挫折。在反复尝试后,我意识到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此时,我想起了“畏天知命”,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状,并努力寻找新的机会。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老者,他常常对年轻人说:“人生如河,流水不息,畏天知命,方能自在。”年轻人们常常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他们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才明白老者的智慧。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what will be, will be”,反映了对命运的接受态度。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传达着相似的生命哲学,强调对不可控事物的顺应。
通过对“畏天知命”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接受命运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与表达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思考生活时多了一份智慧与宽容。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自我反思中,理解并应用这个成语都让我更从容面对生活的挑战。
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见废兴之事。
《后汉书·班彪传》:“彪为人沉深有谋,畏天知命,非礼不动,非义不行。”
《汉书·艺文志》:“圣人所以畏天知命,故能长久。”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天者,人之所不能违也;命者,人之所不能逃也。畏天知命,斯为至人。”
《论语·颜渊》:“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畏天者,知命者也。”
新朝末年,冯异投靠刘秀,他十分谦恭,被称为“大树将军”。后任孟津将军,率军与30万大军的舞阳王李轶对峙,他给李轶写信,希望他畏天知命,离开更始帝而投奔刘秀,这样可以转危为安。李轶放弃了抵抗,刘秀称冯异一纸抵万兵
夏、殷、周不以谦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