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5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3:29
“弹尽援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弹药用尽,援助断绝”。它形容在困境中没有任何支持和资源,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战争、斗争或危机中的绝境。
该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冯异传》,描述冯异在战争中面临的困境。历史上许多战争中,兵员和弹药的不足常常导致失败,这个成语通过具体的战争情境传达了在极端困境中无计可施的状态。
“弹尽援绝”可用于各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弹尽援绝”在历史上多与战争、斗争相关,反映了古代战场上士兵的困境。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也可用于描述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情境,强调在困境中缺乏外部支持的无奈。
这个成语常带有悲壮、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在逆境中挣扎的无助感。它可以激发对困境中人们坚持与奋斗的思考,也可能引发对如何应对困境的探讨。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陷入困境,团队成员的士气低落,大家都感到“弹尽援绝”。最终,通过团结一心和寻求外部资源,我们克服了困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逆境中找到支持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运用“弹尽援绝”:
战鼓声声已远去,
孤舟漂泊浪如织。
弹尽援绝心如铁,
唯有信念伴我行。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在逆境中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t the end of one’s rope”,意指到达绝境的状态。虽然两者在具体语境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在困难中无助的感受。
“弹尽援绝”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困境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寻求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在无助时坚持信念的必要性。在语言学习中,它使我们意识到表达情感和状态的多样性,增强了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资治通鉴·唐纪》:“李光弼围太原,安禄山军弹尽援绝,城遂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围陈仓,魏军弹尽援绝,乃退。”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军围安庆,太平军弹尽援绝,城遂陷。”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兵至北京,城内弹尽援绝,守将开门迎降。”
《宋史·岳飞传》:“飞军至朱仙镇,金人望风而溃,飞乃奏捷。时金人已弹尽援绝,不能复战。”
迄今晨三时,敌~,全线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