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1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6:20
“登峰造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登上山峰,达到极点”。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达到某种事物的最高境界或极致,通常用来指代技术、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登峰造极”最早见于唐代文学作品,具体出处为《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的文人借用此意,结合“登峰”和“造极”这两个词,形象地表达出追求卓越的思想。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和态度。
该成语在多种场景中都有应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卓越和完美是很重要的价值观念。这个成语体现了对个人和社会成就的高度重视。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登峰造极”也成为了许多人追求成功的动力和目标,尤其在科技、艺术等领域。
“登峰造极”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积极情感,联想到追求卓越的决心与努力。这种情感在生活中激励着人们不断进步,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我自己的学过程中,我经常用“登峰造极”来激励自己,比如在学某门课程时,常常提醒自己要努力达到极致,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可以尝试将“登峰造极”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山巅之上风景独好,
登峰造极志向高。
岁月如歌心不惧,
追求卓越永不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each the pinnacle”或“achieve excellence”。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意义,强调了卓越和成就的重要性。
通过对“登峰造极”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追求卓越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也是对生活、事业的一种积极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还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使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旧唐书·文苑传下·李贺》:“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其诗思深而语新,世所罕及。”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世贞主盟文坛,陶望龄谓渭:‘以诗文让遵美,而画与书固自在也。’渭亦自负其才,不为世所知,乃纵酒自放,数游侠中。晚乃稍稍自振,然终不遇。其画品之高,固非寻常画史所能望其项背矣。”
《清史稿·艺术传二·董邦达》:“邦达工山水,苍逸古厚。论者谓三董相承,为画家正轨,目源、其昌与邦达也。高宗御制诗,屡以邦达与北宋范宽为比。又尝谕邦达曰:‘尔画兼有气韵,非诸家所能及。’邦达谢曰:‘臣笔墨小技,蒙陛下知遇如此,敢不竭蹶以图万一之报。’其画品之高,固非寻常画史所能望其项背矣。”
《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公麟以文艺致身,而能考订前古,可谓登峰造极矣。”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登峰造极者邪?”
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