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01:20
“沉疴宿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长期存在的沉重疾病。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病情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通常用来比喻某种问题或困难长期存在,难以解决。
“沉疴宿疾”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出处不详,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病症深重且难以克服的状况。成语中的“沉疴”指的是深重的疾病,而“宿疾”则是指久治不愈的旧病。二者结合,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持久性。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长期问题。例如,在讨论某个国家的经济危机时,可以说:“这场经济危机是该国多年来沉疴宿疾的集中体现。”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困境,如:“他的学*成绩一直不好,这真是沉疴宿疾。”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健康被视为重要的财富,疾病常常与不幸、厄运相联系。因此,“沉疴宿疾”不仅仅是医学术语,更是社会问题的隐喻,反映了人们对长期困扰和未解之痛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虽然医学技术进步,但某些问题仍然如“沉疴宿疾”般存在,提醒我们关注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困难。
“沉疴宿疾”给人一种沉重感,反映了人们对长期困扰的无奈和焦虑。它让我联想到很多在生活中难以解决的烦恼,比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这种情感反应使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耐心和毅力。
在我个人的学过程中,曾经面临过一段时间的学瓶颈,那时我感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就像“沉疴宿疾”,难以突破。通过努力调整学*方法和寻求他人的帮助,我最终克服了这个困境,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解决长期问题的重要性。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一个角色的内心挣扎: “他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灰暗的天空,心中积压的沉疴宿疾如同乌云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知道,唯有勇敢面对,才能打破这无形的枷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ong-standing issue”或“chronic problem”,同样用于描述长期存在的困扰。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反映了对长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必要性。
通过对“沉疴宿疾”的学,我深刻理解了长期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语言学中,这一成语增强了我对表达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使我在沟通时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况。同时,它也提醒我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保持耐心与勇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宋史·方技传下·王克明》:“王克明,字彦昭,其始饶州乐平人,后徙湖州乌程县。绍兴、乾道间名医也。”
《后汉书·华佗传》:“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沉疴宿疾,不可救药。”
我们要彻底根治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