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1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11:47
“一杯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杯汤羹。在引申义上,它用来形容某人因某种原因而获得的微*利益或权利,通常带有被排斥或不被重视的意味。
“一杯羹”的成语来源于《后汉书·光武帝纪》,故事讲述了光武帝刘秀在起义前曾向一名老者求助,老者给他一杯羹。光武帝认为自己能获得的只是这一杯羹,象征着当时他所能得到的微*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所得到的少量好处,往往是别人所剩下的。
“一杯羹”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饮食常常与人的地位、权力和尊严相联系。与“一杯羹”相关的文化背景,提醒人们对于资源的渴望以及对不公平现象的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强调社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的讨论中。
“一杯羹”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落和无奈,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情和残酷。这样的联想使我们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苦恼时,能够更为生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曾参与一个团队项目,大家都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最终的成果却只有少数人获得了奖励。这个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一杯羹”的含义,意识到在团队中真正的贡献有时并不被公平对待。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一杯羹”融入诗句:
在风雨中打拼,心如铁石,
可那一杯羹,终究难填心底的空缺。
这表达了奋斗过程中的无奈和失落。
在英语中,“a drop in the bucket”可以视为与“一杯羹”相似的表达,意指微不足道的努力。在不同文化中,对资源获取的不均衡都有所体现,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不公的共鸣。
通过对“一杯羹”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描述,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供了一种生动的方式去表达对不公的感受,同时也促使我对社会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止,遂引军还。至谯,吏士皆出迎,太祖笑谓诸将曰:‘吾今日为诸君设一杯羹,明日当与诸君共破袁绍。’”
《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初起兵,尝为更始帝所败,独与其兄刘縯及宾客数十人夜亡去,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光武笑曰:‘诸卿大懼,何为?吾自度之,必无患也。’遂止宿下曲阳。旦日,从者皆喜,曰:‘公神人也!’光武乃与诸将议曰:‘王郎虽众,皆乌合之卒,其志在得吾头耳。吾今夜为诸卿设一杯羹,明日当与诸卿共破之。’”
《汉书·高帝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也。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盾曰:‘君饮臣酒,臣不敢辞。然臣有老母,请赐臣一杯羹,以归养母。’晋侯许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战争刚结束,各派都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