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59:41
“千里莼羹”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千里外的莼菜做成的羹(汤)。其中“千里”表示距离很远,而“莼羹”则是指用莼菜煮成的羹汤,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味道鲜美。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心中对远方美好事物的向往,并强调即使相隔千里,也愿意为其而奔波。
“千里莼羹”源于古代文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友人之间情谊的珍视。其出典可追溯到《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莼羹,出于舌尖”。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表达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如对朋友的思念、对远方的向往等。在日常对话中,当人们谈论对某种美食的追求或对某种情感的追忆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在演讲中,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时,亦可用此成语来增强表现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食物不仅仅是生存的需求,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千里莼羹”不仅代表了对美食的追求,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重视这种情感联系,尤其是在节日或聚会时,分享美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和文化俗。
“千里莼羹”让我联想到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友的眷恋。这个成语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感,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与事。每当提到这个成语时,我会想起与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仿佛那一碗羹汤中包含着浓浓的情谊。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为了参加朋友的婚礼,特意从千里之外赶来,为的就是和他们分享这份幸福。在婚礼上,我提到“千里莼羹”,表达了我的祝福与对友谊的珍视,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坐在窗边,品着一碗母亲做的莼羹,心中不禁吟道: “千里莼羹思君远, 一碗汤中情意浓。 回首往昔欢声笑, 愿与友共千里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he way to a man's heart is through his stomach”,强调食物在连接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中,食物常常作为情感的载体,而“千里莼羹”正好体现了这种文化现象。
通过对“千里莼羹”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食物在文化与情感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在语言学的过程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也为我的思维带来了更多的启发。
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艺文类聚》卷七十二引《世说》:“陆机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九引《世说》:“陆机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南史·王弘传》:“弘曰:‘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晋书·陆机传》:“机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西晋时期,东吴大将陆抗的儿子陆机在老家隐居读书多年,后到首都洛阳去拜访当时很有权势的驸马王济。王济接见他时问他东吴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陆机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千里湖产的莼菜做的汤是十分出名的,与北方的奶酪不相上下
百年蓬鬓关心切,~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