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5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59:40
“千里骏骨”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千里之外的骏马的骨骼,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通常用来比喻具有卓越才能或远大志向的人。
“千里骏骨”出自于《庄子·秋水》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结合“骏马”的意象,体现出一种高远的理想和追求。它强调的是骏马的力量和速度,也暗示了要达到某种目标所需要的优越条件。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竞赛、选拔等场合,强调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或潜力。例如,在对优秀学生的评价中,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追求卓越。
在**文化中,成语往往承载着传统的价值观。千里骏骨不仅表达了对人才的推崇,也反映了社会对成功的渴望。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和职场中,强调个人的才能和努力,符合当前对竞争和成就的追求。
“千里骏骨”带给我的情感是一种向往与激励,仿佛在提醒我追求卓越与理想。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各个领域里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不仅是天赋的结果,更是勤奋和坚持的体现。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我常常用“千里骏骨”来激励自己。在面对挑战时,我会提醒自己要有骏马的气魄,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千里骏骨志更雄,追风逐梦路漫长。
愿将汗水化春雨,开花结果显芬芳。
这首诗表达了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努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gifted”或“talented”来表达与“千里骏骨”相似的意思,但缺乏成语的深厚文化底蕴。其他文化也有类似于对人才的赞美,但具体表述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千里骏骨”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组合,更是对优秀品质的赞美与追求。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对优秀的向往,并努力提升自我。这种文化积淀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理解成语的价值。
若计此时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骏骨,难矣!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每得其书,烧香虔受。”
《宋书·符瑞志下》:“元嘉二十四年五月,白燕集酒泉南乡,太守刘遐获以献。二十五年四月,白燕二集南平郡府内,太守王琨获以献。二十七年四月,白燕集南平内史王琨之几上,琨之以献。”
《晋书·慕容廆载记》:“廆,字奕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秦始皇灭燕,子弟散走,因居辽东,号曰鲜卑。汉初,为冒顿所灭,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俗与乌桓同。汉末,檀石槐分其地为三部,廆即中部大人之后也。父涉归,以全柳城之功,进拜鲜卑单于,迁邑于辽东北,于是渐慕诸夏之风矣。”
《后汉书·马援传》:“今更共陆陆,欲往附之,将难为颜乎?既至,人多以千里马遗之,援辞不受。”
《战国策·齐策四》:“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