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4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8:19
“心腹之疾”可以理解为“心中隐秘的病痛”。字面上,“心腹”指的是心里最亲近的人或事物,而“疾”则是病痛的意思。因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或烦恼,尤其是那些无法轻易向他人倾诉的情感或问题。
该成语的起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人心理状态的探讨。在古代,人的内心感受往往被认为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涉及到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心腹之疾”常用于描述个体的内心挣扎,适合在文学作品、心理咨询、生活对话等场景中使用。例如,在小说中,角色可能面临内心的冲突时,可以用该成语来表达其复杂的心理状态。在日常对话中,朋友间的倾诉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彼此的痛苦。
同义成语:心病、心中之痛。
反义成语:心安理得、无忧无虑。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心腹之疾”作为一个成语,能够反映出人们对内心痛苦的关注和理解。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心灵状态的描述,也反映出社会对心理问题的逐渐开放和包容。
“心腹之疾”让我联想到内心的孤独和挣扎。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这个成语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也让我更加同情那些深藏心中痛苦的人。
在我生活中,曾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焦虑,那时我常常觉得自己有“心腹之疾”。通过与朋友的交流,我才逐渐释怀,明白了分享内心感受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心腹之疾”:
夜深人静思难眠,
心腹之疾难自言。
月明点滴窗前影,
孤影相随共梦牵。
这首诗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苦涩,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成语的内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ner turmoil”或“hidden pain”,它们同样强调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内心感受的表达和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能引起共鸣。
“心腹之疾”作为一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更深入了我们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声音,鼓励我们在面对烦恼时,要勇于表达和寻求帮助。在语言学习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力和情感共鸣。
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
《晋书·王敦传》:“敦疾甚,诏遣侍中陈准劳问,加故剑,以慰其心腹之疾。”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佗闻其病,曰:‘此心腹之疾也。’”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佗闻其病,曰:‘此心腹之疾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公乘阳庆曰:‘子之方甚大,然心腹之疾,非药石之所及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伯有疾,曰:‘吾心腹之疾也。’”
兼内有萧墙之难,不宜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