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7:45
成语“五子登科”字面意思是“五个孩子同时考中科举”,其中“五子”指的是五个儿子,“登科”即是通过考试,尤其是古代科举考试。基本含义是指一家子或一个团体的成员在某项事业上都取得成功,通常用来形容家庭或集体的荣耀和成就。
“五子登科”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家族中如果有多个子女同时考取功名,尤其是在进士、举人等重要科目上,便成为家族的荣耀。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赞美家族的优秀表现,传递出对家庭教育和努力的肯定。
该成语在不同场合都能使用:
“五子登科”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家庭的集体荣誉,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家庭、教育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不存在,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对家庭教育成就的赞美,并且在家庭聚会、毕业典礼等场合中广泛使用。
该成语常常引发对家庭团结、努力和成功的积极情感,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期望。它也让人联想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支持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看到一位朋友的家庭,三个孩子都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朋友自豪地说他们家是“五子登科”。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和支持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五子登科共彩虹,
家园繁盛笑声中。
春风化雨桃李艳,
齐心协力谱新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意指孩子往往跟随父辈的脚步,强调家庭影响力。虽然意义不完全相同,但都表达了家庭与成就的紧密关联。
通过对“五子登科”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成功的表述,更是对家庭、教育和努力的认可。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传达出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宋史·艺文志》:“五子登科,谓五经皆中第也。”
《宋史·选举志》:“五子登科,谓五经皆登第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子登科,谓五经皆得第也。”
《梦溪笔谈》:“五子登科,谓五经皆中选也。”
《宋史·艺文志》:“五子登科,谓五经皆通也。”
一来就‘~’,这种风气不好。